返回首页

引导·感召·熏陶·塑造
——班主任非权力性影响力琐谈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各种兴趣爱好的生命群体。班主任的一句极平常的鼓励,往往会成为一个学生一生追求的目标;一番人情入理的个别谈话,能攻克多年不化的“顽石”。我曾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初当班主任,整天板着面孔,摆着一付“班主任天生不会笑”的冷面形象,面对学生表面上的顺从沾沾自喜,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陷于被动。后来,我在学生面前会笑了,工作反而得心应手。这其中的奥秘涉及到班主任的非权利性影响力问题。
    一、班主任应高度重视非权力性影响力  
    班主任的影响力,是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中,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又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赋予班主任的职权产生的影响力。其特点表现为不可抗拒的强制性,学生往往表现为被动服从。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指由班主任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等因素而产生的影响力,其特点是建立在学生信服的基础上,不带有强迫性,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内化为学生的某种动机而发挥作用,学生往往表现为自愿和主动。可见,权力性影响力对学生的激励是有限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对学生的激励是巨大而持久的。  我曾对所带的班进行问卷调查,特意设计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班主任形象”。一来验证哪种影响力对学生作用大, 二来鞭策自己,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归纳起来,学生的回答有涉及班主任品格因素的——热爱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平易近人、作风民主。有涉及学识、才干因素的——知识广博、教学有方;了解学生,善于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有涉及情感因素的——和蔼可亲、平等相待。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当今的中学生对班主任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渴求是多么的强烈!工作实践也证明,最有效的影响力不在于社会、学校赋予班主任的权力产生的影响力,而在于教师内在品格、学识和涵养等因素产生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可以说,班主任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创造教育奇迹的基石。   
    二、充分发挥班主任非权力性影响力
    既然非权力性影响力在做好班主任工作中极其重要,就必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我的体会是:引导、感召、熏陶、塑造,即:用成材、《规范》来引导;用人格力量来感召;用知识来熏陶;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来塑造。“用成材、《规范》来引导”,就是以成材为目标,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人格力量来感召”,就是班主任要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以此向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俄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必须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无私、正直、真诚、谦虚、廉洁、好学,是我们班主任应有的品格,唯其如此,开展工作才会得心应手。我刚手99届高三·2班时,了解到全班数学成绩极差。从入学第一天起,我便苦口婆心地强调、分析3+2高考模式下五科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保强攻弱,全面发展”的复习策略。我在开学初的一周内与全班所有学生一一进行个别谈话,讲道理、树信心。班主任的真诚与耐心感动了同学们。大家都说:“可要好好学习,不然对不起周老师。”班主任用人格力量启动了学生的学习干劲。 
  所谓“用知识来熏陶”即班主任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相关知识,而且教学得法,有特色。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班主任的信赖与敬佩,从而增强影响力。高三历史复习课,枯燥乏味,影响学习效果。我紧紧抓住五个字——“趣”、“活”、“法”、“准”、“渗”。趣,即追求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历史课本来面目;活,即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法,即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听课、复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准,即多方搜集高考信息,准确预测高考指向,以促进学生科学高效地复习。渗,即发挥主渠道作用,注重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我在历史教学中力求做到:针对性——针对德育大纲,针对班级学生实际;自然——自然贴切,画龙点晴。例如,巨鹿之战是项羽推翻秦朝的决定性战役,考虑到我班学习成绩较差,则对此战役的讲解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补充,再辅以对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日楚。”这样因势利引地对学生进行信心、意志教育。实践证明趣、活、法、准、渗的作法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而且促使学生把对班主任在知识上的信赖迁移到对班主任工作的大力支持上来。   所谓“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来塑造”,即开展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活动,把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达到催人奋进、促人成材的目的。我在已毕业的高三·2班开展过几项活动。在刚进入高三时搞了一个“高三意味着什么”的“心里话交流会”,旨在激发学生增强紧迫性、责任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迈好高三第一步;待全班成绩有了一定提高,我又不失时机地召开“前进,高三·2班——拼在99”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再接再厉;毕业前夕,针对学生临近高考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专门请经验丰富的老师与学生对话,组织了“高三学习心理与方法问题”活动。我还与其他老师一起设计了“二模成绩通知单”,印有“学子心声”、“教师赠言”、“家长寄语”。这实际上是一次考前教育,也是学生与教师、家长的一次心与心的沟通。总之,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师生之间交流了思想,拉近了距离,融洽了感情。
  班主任就是高飞雁群中的头雁,在带领群雁飞过千山万水,顺利到达目的地中领航、引路。每个班主任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班主任,都应对非权力性影响力充分重视。创造教育奇迹的金手仗就在我们的手中
    三、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摆正师生的位置
    在社会主义教育的辞典里,师生关系的概念同封建社会的师徒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教育方式需要的是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教育者不能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放下“架子”,摆正师生的位置,认清对学生平等相待的重要性,从心底产生与学生交友的愿望,正所谓“良师诤友”,而不能带有丝毫勉强的色彩。能做到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尊重,因而就能尊重老师,能理解老师的用心,才能向老师敞开心扉。  三、改善师生关系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这一点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最为重要,也最有条件做到。学生居家、在校总免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涉及学习、生活、情感、交往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老师帮助解决,事情不同,处理方法就不能一概而论。
    1.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学习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指出,耐心地帮助他们,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使用严厉的口吻,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下课后不要夹着课本就回办公室。课余正是老师和学生平等、自由地对话,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最好时间(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丝毫没有限制的)。
    2.坚持家访,尊重家长,不可动不动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谈话”。了解和介绍学生情况时,要注意用词,不要让家长难堪,否则,家长就会责罚孩子,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告状”。有了这种感觉,学生就不再相信自己的老师,更甭谈敞开心扉了。
    3.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我认识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他做得很好。他不止一次地背起生病的学生送往医院,不止一次地自掏腰包为父母上班、无人做饭的学生买吃的,甚至干脆带到家里(这位老师是三口之家,人均月收入只有一百来块钱)。有了这样的老师,还愁搞不好师生关系吗?
    4.进入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作为老师此时不能一味强求他们说出心里话,而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利用伟人故事、英烈遗风等积极健康的内容,再辅以集体活动、大家讨论等形式,把他们从狭小多梦的天地里拉出来。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对学生加强青春期知识教育。
    5.要注意选拔班主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创造民主气氛,不能把班级变成“一言堂”,更不可搞专制。要把学生之间的交往定格在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6.集体活动、公益劳动,教师要起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光说不干、指手划脚,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7.学生在家有父母,在校靠老师——天冷了,要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头发长了,要提醒学生去剃一剃;要提醒学生晚上要早点睡,早晨要吃好,中午争取休息一会;放假了,不要玩水,水火无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做老师的时刻要为学生想周到一点,既要有严父般的要求,更要有慈母的心怀。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允诺过的事一定要兑现,切不可失信于学生。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老师可亲、可信;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向老师敞开情感的大门,师生关系才能积极健康地发展。
    当然,我这样一说,有人可能会发出感慨:太理想化了,太神圣了!是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正在塑造着国家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如果没有超乎寻常的细心、耐心和恒心不能贯彻整个教学工作的始终,那么,我们是拿不到打开学生情感闸门的“金钥匙”的。
    (一)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我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从屈原的“上下求索”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二)敬老爱幼传统教育。其特点是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中国传统道德重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人伦关系,并使其成为社会家庭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我校开始实施的“献五心”活动中就包含有“孝心献父母”、“关心献他人”等内容。
    (三)廉洁奉公传统教育。其特点是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崇尚做人的德性。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理中,一直主张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观,特别提倡“以身殉道”、“舍生取义”、“公正无私”、“两袖清风”的浩然正气。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应弘扬孔子所提出的“见利思义”这一传统美德,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四)严于律已传统教育。其特点是重视自我修养,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特别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主体的能动精神,主张“知行合一”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良心”行为规范,重视培养“慎独”的思想境界。
    (五)诚实守信传统教育。其特点是推崇仁爱原则和“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心换心”的人际关系。中国的传统道德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提出了“仁者爱人”、“人和”、“和为贵”的思想。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必须讲“诚”讲“信”。彼此之间要“责已严、待人宽”,提倡“助人为乐”、“成人之美”、“舍已救人”的高尚情操。
    (六)文明礼貌传统教育。其特点是把“礼”看作修身、做事、治国的根本。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文明礼貌是一种美德。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人和人的关系讲“礼尚往来”,待人处事讲“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仪”是最高的行为规范。
    以上六传统,是中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此外,热爱劳动、勤俭朴素、谦虚苦学、尊师敬贤、刚直不阿、见义勇为等也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瑰宝。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今天,在市场经济下,我们应当让这些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再焕发出新的光辉。
    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关键
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关键在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创新和落实。
所谓结合,是指把传统道德寓于现代文化之中,这是我们施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才能更具有民族特色,更具有生命力。比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提出“仁者爱人”,而今天的孔繁森也说过“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他人”。否则,单纯地进行传统道德的宣传和灌输,不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所谓创新,是指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中,创造一种新的形式,它既能融合两者的精髓,又能以特殊的魅力引导学生去追求、吸收和消化传统文化之精华,使学生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独有的道德人格和建立起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念。它能使我们的学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既学会为赚钱而竞争,又没有丝毫的拜金主义:既能推动市场经济大潮的发展,又能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
    所谓落实,是指对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落实问题。在《纲要》、《守则》、《规范》、《意见》中,有很多要求和条目是属于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但由于我们对“结合”、“创新”研究和实践不够,至今不少学生对我们的道德教育并不认同。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道德教育需要加强和改善。
    五、加强和改善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德育立体网络。就学校德育队伍而言,传统的德育队伍基本上是以“班主任——政教处——团委(团总支)”为主力的。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德育基本上不闻不问,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四面八方的意识流对学生的思想开始全方位的渗透。因此,必须改善传统的德育机制,建立起以“班主任——政教处——团委(团总支)”为经线,以“任课教师——行政——工会——后勤”等各个职能部门为纬线的德育立体网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的多维德育空间。就校外而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这样,学校德育就由原来的班主任、政教上、团委(团总支)“单线作战”变成了四面八方齐抓共管的“联合作战”。
    第二,加强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一是要充分发挥和挖掘现有教材中的一切德育因素,强化政治、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二是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到农村、工厂、部队、机关、商店、集贸市场等进行调查访问,把学校德育扩展到家庭和社会,让学生深入实际,接触工农,从劳动人民身上吸取传统美德的营养。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通俗文化中赋予健康、积极、民族化的内容,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形成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的强烈氛围。
    第四,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和表彰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学有榜样,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铸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优良道德传统,这是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笔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不但不能丢,还必须发扬光大。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