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探索职教发展新方向

    摘要:通过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及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讨论实践教学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意义。并提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进行终生教育。
    关键字:职业教育 应用性人才 素质教育

    世纪之交,科技和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以培养工程、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多年来,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重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应用性人才 
    新世纪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经济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大,依赖性就越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人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了,生产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至少要具备这样的素质:科学态度,高度适应能力,创新精神。面对知识经济的这种要求和21世纪的时代特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难以适应的。所以必须更新观念,研究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通才和专才并举,知识、能力与素质结合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这种形势,我校重新审势和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指针,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化发展为契机,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求发展 ,以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保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努力培养适合社会各类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型专门人才。主要表现为:
    1、突出以能力本位、 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从职业能力分析到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及评价分析都体现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职业能力,有近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长期的发展潜力。    
    2、实现了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作用。由于教学实施方式灵活多样,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管理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发现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3、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之前就明确了培养目标,责任感增强,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主观能动性。
    二、以人为本,构建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性人才的概念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其必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定义"实践能力"?又如何体现"实践能力"?
    王国维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教育宗旨的教育家,他极力主张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并重。在知识与知识教育问题上,他认为,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给学生以知识,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要让学生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完全之知识"。近百年后的今天,王国维先生的知识观,对我们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能力与知识的关系仍然值得认真借鉴。
    这里所讲的实际知识就是能力(包括技能),也就是"知其然";理论知识就是"知其所以然"。为简明表述起见,以实践能力的概念取代实际知识。
    从本质上说,实践能力是由知识运用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生存与发展能力三方面构成,前二者构成职业性能力,后者即为社会性能力。从学生接受教育的时期来看,相对于职业性能力而言,社会性能力是关键能力;从学生就业后所需的能力而言,生存与发展能力成为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能力,职业性能力则成为关键性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长期训练与累积的结果。与知识的形成一样,能力的熟练需有一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过程。因此,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学校应给予全面的知识与能力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应在总体上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原则。
    (二)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各职业中学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从职业中学培养目标出发,当前继续强调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而建立良好的校内技能训练场所(包括装备)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便让学生在就业初期就有较为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精神。例如: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加工自动化和精密度的提高,数控技术必将在未来的数字制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苏州,随着东园西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广泛运用数控加工设备,对数控加工技术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针对这一形势,我校要求机电类的学生参加数控实训,通过数控车床强化训练,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数控车床操作技能,在实训结束后,即可由劳动局组织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多了一份就业的机会,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通过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做好了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工作。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
    随州高等教育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给职业中学或其它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以连续学习的机会。对一些较为优秀的学生,我校的培养目标时将他们送入高等学府,仍把专业技能和其他相关能力重点培养环节,经过教学计划内技能训练,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本身也开始感到自我的学习价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发挥。如在"首届江苏省职教之星(数控)竞赛"活动中,我校利用暑假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边讲变练,讲练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开始的老师讲,学生练,到老师学生共同讨论,到最后,面对相似的车床,学生自行研究其操作方法,由机床来评判正误,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从而在竞赛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并做好了职业类学校与大学的衔接工作。减少了他们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与生活的迷茫性。
    总之,突出能力培养。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属性,创立满足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指向性和岗位针对性,把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教学的"实践性"相结合,构建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努力创建终生教育模式
    科技的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意味着对学生的培养并不止于他们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应努力构件终身教育模式,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让学生不断充电。对于这一理念,我国没有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笔者建议借鉴外国(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完备的德国)的先进经验。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如双元制、跨企业培训等形式,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1《努力探索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白云职业技术学院 陈烈强
    3《改革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陈超
    4《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与衔接》 尚元明

[关闭窗口]